首页 培训课程文章正文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培训课程 2025年08月02日 21:11 5 sansa2025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精选6篇)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与发展状况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化日益多样化,相对的,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增长,对精神消费也越来越注重。但是农村的各种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处于一种落后阶段。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物质文化的多样性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乡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也变得更加迫切.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全区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总量在不断增大,但由于管理和相关配套措施滞后,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量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已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甚理想。有些设施名义上是文化设施,而实际上并没有行文化之实。有的还将文化设施挪作他用或闲置。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也不够丰富。农村一些文化站(室),缺乏活动设备和活动项目,除了棋牌室比较热闹,有许多老年人在里面打麻将、下棋、打牌之外,其他地方基本上冷冷清清。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一次性投入轻后续补给等现象;是统筹兼顾、均衡

发展不够,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及乡镇、村落规划配套不足;三是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是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短缺,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对于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是实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平台,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及领导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均衡发展的思想,建设和管理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2、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区政府应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在继续推进城市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要自觉兼顾乡村普及性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加快规划并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要坚持基层优先、统筹推进的原则,合理调整公共文化资源,逐步改变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村社之

间不平衡的问题。在城市新区开发、小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要争取逐步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

3、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力度 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公共财政体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机制,逐年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可采用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兴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格局。

4、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社会效益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根本目的在于向公众普遍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区政府对建成且已投入使用的各类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强运行管理,制订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明确设施的公共性质,明确监管主体,明确服务规范。同时要加强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用好现有人才,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者队伍,为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

农村的经济水平决定着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状况,结构和效率。政府应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鼓励、引导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先富帮后富的和谐局面。研究表示,现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落后,在不发达地区,农民甚至没有文化活动,更谈不上设施建设了。所以,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迫在眉睫。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发展中作用巨大,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掘民族和民间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有利于营造农村投资软环境。

政府在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不仅要加大财政投入,还要引导投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主要 以加大政府投入为基础,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农民需要和当地民间文化特色。各地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资源千差万别,群众的喜爱也不可能都一样,如有的地方是戏曲之乡、杂技之乡,有的地方爱剪纸、捏泥人,文化设施的建设就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尽量地融合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在当地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和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公共文化设施应发挥出多功能的作用,如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大院,不仅是文艺演出、民间文化展销、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的场所,也可以进行图书阅览、科普培训、体育竞赛、休闲娱乐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中心。

加大投入农村文化设施的力度,是党和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群众关心和爱护的好事和实事之一,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要认识到这一举措的历史意义,切实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作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来抓,发挥国家和地方财政的主导作用,将资金向农村文化设施倾斜,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倾斜,这是建设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个人捐资、社会筹资、利用民资等多种办法,进一步拓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利用社会力量办文化。而一些大型场所如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等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的项目,有关部门要有眼照顾政策,帮助解决用地问题。

相信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基础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取得长足的进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当然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群众的主人翁

精神,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建言献策。对群众要进行广泛宣传,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广泛组织群文化活动,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文化设施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先进的农村文化发展可以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落后的农村文化也可以给农村稳定带来消极作用。,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既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城乡人民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有效保障。还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安徽省水文局

2010年第5期

2010年5月份 全省主要江河湖库水质状况

5月份全省降雨偏少,平均降雨量93mm,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其中江淮之间偏少2成,其它各区域均偏少3成。长江干流水位呈上涨趋势,均高于常年同期水位,大通站全月过水量1071亿m3,比常年同期多2成,比去年同期过水量多2成。淮河干流水势平稳,王家坝站、鲁台子站、蚌埠(吴家渡)站全月过水量分别为4.07亿m3、14.8亿m3、17.8亿m3,分别比常年同期少5成、1成和持平。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全省主要江河112个监测断面中符合I~II类水质的占26.8%,III类水质的占32.1%,IV类水质的占7.1%,V类水质的占9.8%,劣V类水质的占24.1%。达标河段数(符合III类标准,下同)占58.9%,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8.0%。劣V类水环比上升4.1%,同比下降3.2%。大型水库水质总体良好。

2010年5月全省主要河流水质类别比例劣Ⅴ类20.0%Ⅴ类6.1%Ⅰ~Ⅱ类33.0%Ⅳ类17.4%Ⅲ类23.5%

淮河流域

5月份淮河流域III类以上的达标河段比例占41.1%,环比下降3.2%,同比上升9.6%。劣V类河段占26.8%,环比上升0.6%,同比下降6.5%。淮河干流鲁台子段、凤台大桥段、淮南大涧沟段、蚌埠闸上段、吴小街段、明光小柳巷段为III类水。王家坝段、淮南公铁大桥段为IV类水。淮南田家庵段为劣V类水,氨氮超标。颍河界首省界段、阜阳闸上段、颍上闸上段为V类水;范台子段为劣V类水,颍河主要为氨氮超标。颍河支流泉河杨桥新闸上段、老闸上段均为劣V类。涡河亳州省界段、涡阳闸上段为劣V类水,氨氮超标;蒙城闸上段为V类水。茨淮新河插花闸上段、上桥闸上段为II类水;阚疃闸上段和插花下段为III类水。浍河临焕集段、固镇闸上段水质为劣V类。奎河栏杆集段、肖濉新河符离集闸上段、濉河浍塘沟闸上段、新汴河宿州市区段、石梁河泗县闸上段为劣V类水,水质很差。沱河宿东闸上段、新沱河徐楼闸下段、池河明光大桥段水质为V类。新汴河灵西闸上段、沣河霍邱段、西淝河凤台闸上段为IV类水。白塔河天长市区段为III类水。淠河横排头闸上段为I类水;六安市区段大店岗段为III类水。淠河总干渠九里沟段、罗管闸上段为II类水。史河红石嘴段为I类水,水质良好。

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安庆市下渡口段、池州水厂段、芜湖弋矶山段、马鞍山猫耳山段水质为II类,质量状况良好。铜陵水厂段为III类水。青弋江南陵弋江段、芜湖中山桥段为III类水,大砻坊

段为II类水。水阳江宣城水文站段、庙埠段为II类水。裕溪河巢湖市新桥段、裕溪闸上段为III类水。枞阳河枞阳闸上段、皖河怀宁石牌段、秋浦河贵池池口段为II类水。姑溪河当涂国道大桥段为III类水。滁河汊河集闸上段为IV类水,清流河滁州市区段为劣V类水,分别为化学需氧量、氨氮超标。

新安江流域

横江屯溪横江大桥段为II类水,水质良好。新安江屯溪黄口大桥段、街口段、率水屯溪率水大桥段、练江歙县渔梁段为III类水。

巢湖及环湖支流

巢湖西半湖塘西湖区、十五里河湖区、派河湖区、施口湖区均为劣V类水,主要为总氮超标;西半湖监测点营养化评分为61.9,均超过60,环比上升2.1,呈中营养化状态。巢湖东半湖中庙湖区、巢湖市一水厂湖区为劣V类水,总氮超标;东半湖营养化评分均值为57.4,环比上升1.2,呈轻度富营养状态。环湖支流中十五里河及廿埠河、南淝河及板桥河、店埠河、派河、双桥河均为劣V类水。白石天河、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为III类水。兆河水质为II类。水利风景区和大型水库

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响洪甸水库、梅山水库、万佛湖(龙河口水库)、花亭湖(花凉亭水库)、太平湖(陈村水库)、碧云湖(黄栗树水库)、沙河集水库、董铺水库等水利风景名胜区和大型水库为I~II类水,水质良好。青龙湖(港口湾水库)、大房郢水库为III类水。

重点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

省辖市供水水源地水质为II类的有长江干流沿岸安庆市、池州市、马鞍山市江段;合肥市董铺水库;六安市淠河总干渠九里沟段、滁州市城西水库、、宣城市水阳江宣城水文站段、黄山市横江段、阜阳市插花闸下段,水质良好。长江干流沿岸铜陵市水源地、芜湖市水源地、淮河蚌埠闸上段、黄山市率水段、合肥市大房郢水库为III类水。巢湖市巢湖西坝口湖区为劣V类。

主要省界断面

一、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

随着安徽省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加快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 服务业集聚发展初见成效。

(一) 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

2013年, 安徽服务业总量规模跨上6 000亿元新台阶, 实现增加值6 286.8亿元, 比上年增长9.5%, 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三。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3.1%, 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 贡献率为30%。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对财政增收贡献也不断增加。2013年末, 安徽服务业就业规模达到1 637.7万人, 比上年增加68.7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8.3%;服务业税收收入为1 410.5亿元, 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0.8%, 服务业税收收入对全部税收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2.1%。

21世纪以来, 安徽省服务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步降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2013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50.7%。以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批发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安徽服务业与城市经济互为促进, 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势头明显。省会合肥服务业正强势崛起, 发展已步入“黄金时期”。2013年, 合肥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和1.1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5.7%, 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

(二)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 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 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 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 信息软件园, 研发创意园, 文化旅游园, 服务外包园, 中央商务区, 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 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三) 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 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

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 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 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 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 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 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 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 区位商小于1, 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 测算结果。

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 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

经测算得出, 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住宿和餐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融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 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 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说, 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 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 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 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 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 也是一个新业态, 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 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 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 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 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 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 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 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 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 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 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 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 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 服务业有143个行业, 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 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 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 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 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 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 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 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 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 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 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 和发达省份相比, 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 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 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 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 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 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 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 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 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 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 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 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 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 “小政府, 大市场”才能更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在于规划和引导服务企业, 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也应理顺市场各方关系, 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完备的市场。

3.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与工业集聚注重区位和成本因素不同, 服务业集聚更依赖人力资本。因为服务业是终端产业, 基本活动是为其他企业或组织提供知识、信息或者技能服务。服务业要实现由一般发展模式向集聚发展模式的转变, 人才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此, 应利用安徽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 制定完善的人才吸引政策, 吸纳各种专业型、创新型人才, 强化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2]姚战琪.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服务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3]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杨向阳, 高觉民, 童鑫乐.关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贸经济, 2009, (2) .

[5]何俊.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与集聚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11, (8) .

[6]李惠娟.国外服务业集聚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7) .

[7]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 2008, (6)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评价;安徽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学术界从不同的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研究,但不足之处是绝大部分只是作了定性的研究,很少从定量方面去研究。对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可以有效量化的指标模型,应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为了使科学发展观在我省全面落实,本文对安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尝试了定量评价,目的是引导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向前迈进。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指标体系构建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准确把握,是建立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体系的前提或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构建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原则

区域科学发展观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巨系统。既需兼顾评价的全面性,力图对发展内涵作一完整的诠释;又要考虑指标之间要尽量保持独立性,防止指标庞杂和重叠。我们认为构建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需要确定以下一些研究原则:

一是科学性与可行性

选取能充分反映科学发展内涵的指标。指标含义必须明确,测算方法应该准确,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同时,指标体系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还要考虑到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

二是系统性与层次性

环境资源、经济科技、人口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指标的设计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层次性,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

三是代表性与可比性

所谓代表性,是指各评价指标在其适用范围内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每一个指标都要以特定的角度反映系统运行质的特征。所谓可比性,是指各考核指标应能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此。可以进行区域间的对比和历史对比。

四是稳定性与前瞻性

评价指标需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这样才能保持客观连续性,但同时要有前瞻性。因为科学的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变过程,反映这一过程的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各评价指标应具有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阶段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不仅要评价当前效益,还应能评价长期效益,要充分预计指标的发展变化,使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具有长远性。

(三)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构建

在选取构建科学发展观评估指标体系时,除遵守以上的几项原则外,主要还是要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领悟它的核心思想,并且在针对具体的区域时,还要根据本区域的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考虑安徽的具体发展情况,合理借鉴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参考相关学者、组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形成安徽省城市科学发展评估指标体体系(表1)。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因此指标体系中没有采用规模和总量等指标,而全部采用相对指标,形成这样的评价结果不受城市规模大小的影响,更加客观合理。

二、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

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是一系多指标、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过去多指标体系评价常采用人为赋权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同指标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权重受到人为的影响,结果可信度受到置疑。目前多指标评价,国内学界用得较多是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1)用z—score方法对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并按累积贡献率提取主成分,一般以累积贡献率达到85%为准则,提取前K个主成分。

(6)本文所用的数据:根据2007、2008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2007、200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安徽省各市2007、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和计算得出2007年科学发展观指标数据。文中主要以城市市辖市数据为主,少量市辖区数据取不到的情况下,用全市数据替代。

三、安徽城市科学发展观指标计算

(一)总指标的计算

将上述24项指标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进行主成分计算,先将数据标准化处理,求出相关系数矩阵,根据相关矩阵求特征向量及特征值。

从表2看到,前6个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超过了85%,表明前6个主成分基本包括了全部测量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二)分指标的计算

将各二级指标的数值输入SPSS13.0软件,仍然采用主成分法进行计算求得二级指标的得分(过程略)。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果

通过上述计算,得到安徽各城市科学发展观各项得分,为了消除负数影响,使数据更直观,用下列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zi=xi—xmin/xmax—xmin,

其中:zi为指标的标准分数,xi为某类指标的指标值,xmax为某类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某类指标的最小值。

将上述结果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科学发展观各项指数(表6)。虽然上述4个方面的分类指标及综合指数的排名顺序并非完全一致,但基本格局不变,且存在着共同点,如从对全省十七个城市的科学发展观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越发达的城市,往往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往往难以做到科学发展。如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等城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且在资源利用及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方面都做得较好。其原因是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较强,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而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重视资源利用效率。我省有

些欠发达城市,难以做到科学发展的原因是,经济实力较弱,没有更多的资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往往比较重视GDP的增长,有的地方甚至采取牺牲环境和降低资源利用效率的粗放方式发展,于是出现一种悖论,实现协调发展、科学发展,需要经济实力做保障,而在欠发达地区缺乏更多的财力,加快经济增长往往又会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形成一种两难的被动局面。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需要从业绩考核和财政转移支付两方面,才能破解。总之,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接受沿海一些地方的教训,不能重蹈经济发展、环境破坏的覆辙。

(二)对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评价及建议

1合肥市。合肥市是安徽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市已成为全省经济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一座城市。从总体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排序全省第一;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二,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三,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一,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一,但生态环境保护指数靠后。今后,合肥市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2淮北市。淮北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底蕴丰厚的城市,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城市。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六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九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三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七位。相对而言,淮北市在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和生态环境保护指数方面较差。今后,在这两个方面要多下功夫,提高资源水、电和土地的利用强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改善居住环境。

3亳州市。毫州市城市规模较小,2007年末市辖区人口152万,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十四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排第十五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十四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二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七位。除了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和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外,其他方面都排在全省末位。总之,毫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有待加快发展。

4宿州市。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在最末位,各分指标也排在全省靠后,只有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八位,今后,宿州市首要的目标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蚌埠市。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位于安徽省北部。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七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七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最末位,生态环境指数排第十四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排第五位。从排序上看,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指数在全省排名靠后。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前列。今后,蚌埠市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阜阳市。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十六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三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排在全省第十六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五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一位,科学发展观大多数指标排名在全省靠后。阜阳市城市规模在全省不算小,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仅如此,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做得不够好。今后,阜阳市不仅要注重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而且还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生态保护。

7淮南市。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八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名也是第八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四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三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位。做得比较好的是资源利用与效率方面,不足方面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高。因此,今后除了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外,还要注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8滁州市。滁州位于安徽东部,长三角边缘。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位于全省第十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位于全省第十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一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一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六位,相对其他指标比较高。总体看,滁州各项指数排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当前滁州正全面接轨长三角,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做到科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9六安市。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五位,比较靠后;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六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第12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较高,在全省排名第8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15位。总体看,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地处大别山,生态环境较好,今后重点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同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保护好生态环境。

10马鞍山市。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是安徽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以及长三角城市向内地延伸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各项分指标在全省排序也是名列前茅,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都是第一,生态环境保护指数、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都是第二。总体来说,近几年马鞍山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既做到了快速发展,又做到了持续、和谐发展。马鞍山是东向战略的前沿阵地,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中心地带,今后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长三角先进地区的差距。

11巢湖市。巢湖市位于皖中,地处合肥、芜湖、南京“金三角”腹地。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三位;从各项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二位,资源利用与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七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九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十三位。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但地处巢湖,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利用与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2芜湖市。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是近几年安徽省发展较快的城市。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四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三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六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在第三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四位。比较而言,芜湖

市的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要低一些。当前芜湖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战场,未来发展速度将会很快,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资源利用与节约。

13宣城市。宣城市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是安徽成立时间较晚的地级市。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二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第14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在全省排位都处于较前,分别为第五位和第六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第十二位。总体看,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太高,但资源利用及效率和生态保护方面较好,目前宣城市也是皖江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员,今后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量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

14铜陵市。铜陵位于长江之滨、安徽省中南部,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是迄今为止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三位,指数较高;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名第四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二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五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三位。总体上看铜陵市各项指数都比较高。虽然城市规模较小,但近几年做到了又快又好发展。铜陵市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员,今后首要任务仍然是要加快发展,在安徽率先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15池州市。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序第十一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序第6位,比较靠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九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序第4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标在全省排序第十四位。从各项指数看,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大同步,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池州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池州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员,未来除了经济发展加快外,尤其要注重社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6安庆市。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总指标看,科学发展观指数在全省排序第九位;从分指标看,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全省排序第十一位,资源利用及效率指数在全省排序第十位,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在全省排序第七位,社会和谐发展指数在全省排序第九位。各项指数都不高,在全省排序相对靠后。安庆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员。未来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快发展,力争早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关键词:安徽省;健身娱乐业;体育健身资源;体育健身场所

0引言

(1)经营管理者.安徽省健身娱乐场所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在被调查的146名经营管理者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7.53%,本科学历者占58.90%,大专学历者占19.19%,高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4.38%.但经营方式陈旧、营销策略性薄弱、服务缺乏差异化等问题,客观地反映了其能力缺陷,这是由于大多数有健身经历和经验的体育人才涉足经营管理的时间短和时间有限造成的.

(2)健身指导人员.在被调查的259名健身指导人员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13.90%,21-30岁的占63.71%,31-40岁的占20.08%,41-50岁的仅占2.31%,50岁以上的没有;男性占35.52%,女性占64.48%;

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占7.72%,中级的占18.53%,初级的占33.20%,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占40.55%.健身指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符合职业特点和要求,但人口老龄化倾向将带来更多老年顾客,健身娱乐场所不配备相应比例的中老年指导员,不便与中老年顾客沟通、提供针对性指导;指导员队伍的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较小,不利于吸引不同性别顾客、协调发展、壮大市场;指导员队伍的专业技能结构不合理,中、高级比例偏小,无职业资格的过多.这与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群众健身需求[1]相关,但部分场所不按规定聘用具有职业资格的健身指导员,也不创造条件输送有关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取得职业资格,难以适应行业规范发展的要求.

(3)销售与客服人员.高素质的销售、客服人员是提高服务价值、树立场所形象、创造销售业绩的重要保证,但有57.53%的场所未配备或配齐这两类人员,其缺失现象主要出现于个人独立经营的小型场所.同时,许多销售、客服人员在诚信、仪表、关注、沟通、亲和力等方面的表现也存在问题,如为招募更多会员而忽悠顾客,对客户的独特需求缺乏准备,交流语言运用不得体而引起与顾客争执等.

1.2物质资源

在被调查的146家健身娱乐场所中,面积在400 m2以下的占84.93%,400 m2以上的仅占15.07%.面积小不仅限制了设施、器材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而且也限制了客流,只能设置占用面积小、容纳较多人的器械训练、有氧操等项目,而要求占用面积较大,容纳人数有限的网球、羽毛球等就设置得较少,在调查中未发现像壁球、攀岩、室内高尔夫球等项目,造成了健身设施种类较少、相对集中的状况(见表1).

事实上,面积小的场所即使容纳了较多顾客,但顾客与教练之间的交流、互动少和空气质量低劣及嘈杂、拥挤等,会损害顾客感知和健身效果,导致顾客的忠诚度下降,也无法实现长期的规模经济效益;设施种类少及其相对集中意味着经营同类健身项目的场所多,易引发价格战,减少利润,也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和不断出现的新需求;有限的面积也很难设置托幼、更衣、淋浴、停车等互补性服务设施,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会影响服务质量,易招致顾客流失,影响收入.

1.3财力资源

由于市场消费量增长较慢、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造成了一些场所经济效益不理想,致使大资金量投资者看淡行业的前景,削弱了投资信心和积极性,使大量资金流向了其他行业.在被调查的146家经营者中,投资100万元以下的占82.19%、100万元以上的仅占17.81%(见表2).健身娱乐业不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小资本进入该行业比较容易,业内场所设施问题和规模化、综合化、品牌化经营场所稀缺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它制约着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1.4技术资源

(1)经营理念.与几年前相比,安徽省健身娱乐场所的经营理念进步较快.其经营理念表述不一,大体可分为:以人为本求顾客满意――谋求长远发展的经营理念占70.55%;品牌化发展――力求打造成产业旗舰的经营理念占14.38%;定杆比超――与竞争对手锱铢必较的经营理念占8.22%;利润最大化――杀鸡取卵的短视经营理念占4.11%;其他经营理念占2.74%.大多数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合乎时宜、符合实际,迈出了思想成就伟大的第一步,如能充分发挥效能,可保永续成长、行业永续繁荣.

(2)经营模式.目前,进入安徽省市场的健身连锁企业主要有美国的金仕堡、原动力和香港的豪仕堡、韦德,而鲜见本土具规模、上档次、综合性的健身连锁店,个人独立经营的小场所仍是主流.连锁经营把独立的经营主体组织了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共享规模效益,具有规模优势[1].连锁总部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作,可低风险地扩张资本;连锁分店的经营、启动成本较低,可在店铺选址、设计、员工培训、市场等方面得到总部的支持和帮助,不需经历自创业的摸索过程,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收回成本并盈利,继而走向良性循环.目前,构建自己的连锁经营体系尚缺乏领先的管理经验、技术及强势品牌,但必须在模仿中尽快成长并实现超越,否则,外来连锁企业将逐渐增多、做强,本土企业若加入其主的分工体系,必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若与之抗衡,因缺乏竞争力,其盈利能力将受到极大限制.

(3)市场营销.受制于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有限的财力资源,健身娱乐场所的广告营销除缺乏持续性外,手段也较单一,缺乏创意,多为投入小、人们常熟视无睹的宣传单、广告牌、报纸广告等,而借助于网络的广告宣传不多,在电视频道和公交、出租车上投放广告提高曝光率的也很少,通过能与目标顾客近距离接触、互动的赞助和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及树立形象的更少(见表3).采用会员制营销方式的场所占76.71%,然而,能把握其精髓,成功运作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仅停留在买卡打折的.简单做法上.实际上,对会员实行价格优惠只是吸引会员的硬性利益之一,而真正长久吸引会员的却是无形的软性利益[2],缺乏个性服务、增值服务等无形软性利益的会员制,在提高客户忠诚度、扩大客户宣传范围、增加客户入会量、刺激消费等方面则是低效的.不能策略性地针对目标顾客,积极获取有影响力的营销资源,并整合营销资源、广告宣传、差异化服务、社会责任实践等,频繁、多角度地宣传自己,很难在极其纷繁、多元分层的市场上与目标顾客间维系强有力的关系纽带.

(4)健身指导.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需要监测消费者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变化,并据此制定、修订运动处方,这就需要配置体质健康测评仪器、设备,配备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和出具、指导采用运动处方的专业人员.然而,能进行测评、提供运动处方的场所仅占14.38%,而因测评设备不配套和操作、指导人员水平低下等问题,测评结果和给出的运动处方的系统性、可靠性、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其他场所的健身指导人员仅根据健身者的临场状态和自己的主观经验进行指导,存在较强的盲目性,如果指导人员业务能力再存在问题,就更难保证健身质量.目前,安徽省健身娱乐业的指导水平与科学健身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消费者接受指导锻炼和自我锻炼的效果相差无几,难以实现花钱买健康的心愿.

★ 居民消费状况调查报告分析

★ 银行员工思想状况分析调查报告

★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

★ 心理学初探分析论文

★ 案例分析论文

★ 财务报表分析论文

★ 公共建筑分析论文

★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论文

发表评论

培训网 备案号:渝ICP备2025060457号-5